计量是构建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的重要支撑,属于国家重要战略资源,在建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具有战略性、先导性和基础性。
2021年12月,国务院印发《计量发展规划(2021─2035年)》,明确提出“实施计量优先发展战略”。从时间上看,这与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高度契合,标志着我国计量建筑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接续推进中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同时,经过多年发展,我国计量实力进入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的新阶段,这也是实施计量优先发展战略、全面建筑社会主义现代化计量体系所处的历史方位。
一、从计量的自然属性论证实施计量优先发展战略的理论逻辑
从计量的自然属性看,计量是关于测量及其应用的科学,其天然基因就是科学技术,本质属性也是科学技术。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是一种生产力,生产力中也包含科学”“社会劳动生产力,首先是科学的力量”。邓小平同志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这一原理,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论断。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充分证明,紧紧扭住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就能为其他各方面改革提供强大推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加强计量体系和能力建筑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为加快计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
计量是科技发展的先导力量。从诺贝尔奖获奖名单可以看出,众多科学家都是借助于先进计量仪器或装置的诞生才获得重大的科学发现。截至20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项目总数为387项,直接因计量科学研究成果或直接发明新原理仪器而获奖的项目总数为46项(占11.9%)。上世纪60年代以来,“秒”“米”的重新定义,推动卫星导航、信息技术、精密制造、太空探测等领域实现重大突破和发展。由此可见,计量本身不仅是科学技术这个“第一生产力”,还是这个“第一生产力”的先导生产力。优先发展计量就是把发展“第一生产力”放在首位,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思想在计量领域的学习实践和运用发展,也是实施计量优先发展战略的理论原点。
二、从计量的社会属性论证实施计量优先发展战略的理论逻辑
从计量的社会属性看,计量是实现单位统一、保证量值准确可靠的活动,它是商品交换的基础,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人类文明社会规则有序发展必备的活动。纵观历史,计量自诞生之初,就因为其量值的一致性和单位的统一性要求,从来都是统一管理国家、维持国家秩序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维护公平交易、保护人民权利的法度和准绳。公平正义作为人类社会最基本的价值追求,不但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个人行为最根本的标杆和价值尺度,还是全人类一直以来不懈追求的一种理想状态。社会公正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的价值前提。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公平或者不公平,只能用一门科学来断定,那就是研究生产和交换这种与物质有关的实施的科学。计量恰恰是马克思主义所指的这种科学的一个重要专业领域。
统一的计量体系是现代国家政权统一、政令畅通的标志,也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计量具有高创新性、强渗透性、广覆盖性,是引领和支撑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在经济交往中,超过80%的贸易必须经过计量才能实现。不管从统一法定单位还是从保障量值一致性看,计量是保障市场公平交易、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必选资源”和基础保障,必须将计量发展摆在优先位置。这是新时代对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观在计量领域的学习实践和运用发展,也能充分体现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三、从计量的人民属性论证实施计量优先发展战略的理论逻辑
从计量的人民属性看,计量像空气一样,直接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紧密相连。在食品安全、护理卫生、抗震救灾、疫情防控等突发事件中,在环境监测、污染防治、节能减排等现实问题中,以及在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生领域,无不需要计量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和服务保障。
从计量监管方面看,从加油机、衡器、出租车计价器、电能表、水表、煤气表、热能表、粉尘测量仪、甲烷测定器等9类重点管理的计量器具,到贸易结算、安全防护、护理卫生、环境监测等四大类强制检定的工作计量器具;从商品计量监督管理,到集贸市场计量监督检查,都直接关系着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人身安全。从计量应用方面看,从柴米油盐酱醋茶,到穿衣、住房、交通、护理、环境保护等各个方面;从服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护佑生命健康,到冬奥会赛场冰层温度、兴奋剂精准测试等,都需要准确测量。由此可见,计量是人民的计量,计量工作是直接为人民服务的,优先发展计量是从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上出发的,这也是新时代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坚守人民立场的思想在计量领域的学习实践和运用发展。
四、从计量的经济属性论证实施计量优先发展战略的理论逻辑
从计量的经济属性看,计量是工业生产的“眼睛”。工业发达国家把计量验收、原材料和工艺装备列为现代工业生产的三大支柱。伴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计量已经从古代的度量衡发展到几何量、热学、力学、电磁、无线电、时间频率、光学、声学、电离辐射和化学等十大计量,工业化国家的测量活动对其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达4%~6%。计量是推动工业革命的变革力量,也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技术基石。《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在“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部分明确提出,要“完善国家质量基础设施,加强标准、计量、专利等体系和能力建筑,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
目前,高度工业化国家已将全部劳动力的10%用于担任相关计量验收任务;高性能制造装备中的计量系统成本已达到装备总成本的30%~50%,而且越高水平的制造对测量的要求就越高。无论是德国的智能制造、美国的工业互联网、日本的现场力和可视化,都不约而同把计量作为重要基础和关键环节,把精密和超精密测量领域的技术突破作为重中之重。当前,我国制造业规模居全球首位,是全世界唯一拥有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但同世界工业强国、同高质量发展要求相比,仍有不小差距。加快计量发展,对加快产业基础再造、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具有重要意义。计量技术、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三者总是相辅相成,携手前行。历史上3次工业革命,都和计量测试技术突破息息相关。计量测试水平和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进程。要想把实体经济牢牢抓在手上,使中国制造业赶上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步伐,必须实施计量优先发展战略,尽快突破计量测试技术发展瓶颈,解决好计量大而不强、大而不优问题。这也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所蕴含的工业化思想指引实践的理论张力。
五、从计量的质量属性论证实施计量优先发展战略的理论逻辑
从计量的质量属性看,计量是质量基础设施的基础和发端。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就是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提升产品质量。卓越的产品质量有赖于精准的计量,计量是控制和提升产品质量,乃至创造更高质量的重要保障。科技的单点突破往往解决的是产品原创问题,而计量对产品设计、量产与服务的影响更显著。
计量测试能力水平是精密制造的基础。“现代热力学之父”开尔文有一条著名结论:“只有测量出来,才能制造出来。”中国工程院院士谭久彬将测量誉为高端制造的“尺子”。只有测得准,才能造得精;只有制造精准,才能实现全面质量提升。实践证明,只有基于精密测量数据建立起成体系的误差补偿模型,才能有效实现制造精度和产品性能的精确调控,产品质量才能在不断地精确调控中逐渐提升。比如,在港珠澳大桥建筑期间,运用超低频振动计量测试术,实现了沉管对接动态实时姿态监测,完成当今世界最难的海底隧道工程,节省了7地多元施工费用;再如,通过解决火箭发动机喷注器环小孔的精密、快速计量测试难题,测量时间从原来的15天缩短为两个小时,促进了我国火箭发动机研制生产工艺提升。由此可见,提升产品质量,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实施计量优先发展战略,提升精密测量能力和水平。